发布时间:2021-12-24作者:点击: 次
1.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熟悉疾病和处置疾病的根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和精华。辨证论治的思想起源于《内经》,发挥于《伤寒杂病论》,经过中医历代医家的完善、发展,目前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即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析有关疾病,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证”是由于机体阴阳、气血、脏腑失去应有的平衡而表现出来的临床征象,并由相对的脉象、症状、体征组成,具有阶段性;“病” 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凡是一种疾病,必定有它一种起决定作用的根本矛盾(病机)并贯穿疾病的始终。不同疾病的特殊本质决定了不同疾病发展的各自表现和规律,故“病有定证无定,病不变而证常变”。证不同于病,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主要矛盾,治疗疾病只重视解决病程阶段中的主要矛盾是不够的,还要重视解决贯穿于疾病始终的根本矛盾。
中医与西医一样,都要与时俱进,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与实践,也要借助于新科技而不断深入,不断提高。辨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实质内涵就是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辨证为宏观辨证,为中医的基本特色;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客观检查,从组织、细胞、分子水平上反映病理形态和生化方向的细微变化,为微观辨证,它能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有些临床症状不明显,甚至无任何症状的肝病患者,尤须参考微观辨证来指导临床治疗。
周老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将现代医学检查看作望、闻、问、切的延伸,将某些客观指标作为“证”的主要内容,把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客观指标作为诊断时的参考依据,在坚持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适当选用具有某些疗效的药物治疗。这样就可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周老认为,如果辨证与辨病不相结合,只凭单纯的辨证,中医所采用的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还存在直观笼统的不足,有时难以对病变实质作出确切的判断。临床上不少患者无任何不适及阳性体征,这给辨证带来极大的困难,用药无所适从,疗效也就难以保证。如与辨病结合,便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按病因病机用药,便可以取得较好的整体疗效。根据现代化检测结果,将某些中药药理学结果作为中药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的有益补充,在坚持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适当选用具有某些药效作用的药物以适应肝胆病某一环节的需要,这既可收到较好的整体疗效,又能对病变实质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而使治疗更加完善,用药更为规范。如慢性乙型肝炎,其病因为湿热疫毒(乙型病毒)入侵机体,受到抵抗(免疫反应),余毒残而不尽,继续对机体脏腑、气血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正气衰,阴阳失衡)。其结果造成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滞血淤。由于各种病机的进展演化快慢不同,病变的程度有轻重差别。因此可引起复杂的临床证情的变化。因此,医生诊治的关键是仔细分析病情,找出主要矛盾以治之。由于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证型不同,还要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环节,区别轻重缓急,分清主次先后。在整体调理前提下,或对某一证型重点解决或多个证型同时进行治疗。这就是“法无常法,常法非法,刻舟求剑,乃可笑之法,机圆活法才是法”。
2.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慢乙肝
现代医学认为慢乙肝主要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之后引起的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的结果。乙型肝炎病毒十分顽固,可稳定地存在于肝细胞内,不易被清除。中医对慢乙肝病因的认识,主要将乙型肝炎病毒与“湿热疫毒”相联系,病毒清除,则疾病自愈;病毒不能清除则疾病迁延、反复。因此,周教授认为抗病毒是治疗慢乙肝的关键,需将此原则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目前中医药在抗乙型肝炎病毒方面尚无特效,故在治疗中除选用清热解毒利湿的中药外,还要尽量选用有确切抗病毒疗效的药物,如干扰素一a、拉米夫定、苦参素等。此外,众多研究表明,慢乙肝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并伴不同程度的肝纤维组织增生。特别是慢乙肝日久,“久病人络”,临床上常可见面色黧黑、两胁刺痛且痛处固定、舌质紫暗、皮肤有蛛丝纹缕、胁下有积块或腹部胀大如鼓等一派血瘀的症候。因而,周教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亦十分强调活血化瘀,认为此法能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加重,且能推陈致新。
3. 扶正理论在慢乙肝中的应用
慢乙肝一般病初在肝脾,后期及肾,最终至肝脾肾俱虚。肝肾同居下焦,肝藏血、肾藏精,肝之阴血要靠肾精的滋养,肾精也需肝血的充养,精血相互资生,故有“肝肾同源”之说,故肝不藏血可致肾精亏损;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后天之本失养,日久亦可损及先天;湿热内蕴可化燥化火,消耗肝肾之阴;湿为阴邪,易损耗阳气,久则伤及肾阳。病至肝脾肾亏损阶段,病位较深,病情较重。此时的治疗,当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但治疗中仍有许多矛盾之处。如滋补肝肾之精易阻滞脾胃;温阳不慎又加重伤阴;滋阴太过会助湿、伤阳等等。为此周教授认为,在此阶段的扶正,首先仍需顾护后天之本。使用补益药时尽量避免滋腻碍胃之品,使用清热利湿药时尽量选用甘寒而少用苦寒。其次在补肾阴、肾阳时,应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是以阴虚为主还是以阳虚为主。以阴虚为主时,在补阴的同时,应适当加入一些补阳药;阳虚为主时,则应适当加入一些补阴药。此法一方面是运用阴阳互根的理论,使阴阳互生,即所谓善补阴者从阳中求阴,善补阳者从阴中求阳;另一方面,此法亦可避免因单纯补阴或单纯补阳而出现一方偏盛削弱另一方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