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pG娱乐电子游戏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网站

裹中参西,厚德精医

庞学丰工作室

中医辨治消渴病(糖尿病)(摘要)

发布时间:2024-03-01作者:庞学丰工作室点击:

分享到:

消渴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等导致阴虚内热,以多饮、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西医学的糖尿病属于本病范畴。

一、病因

1、禀赋不足: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主藏精。肾阴亏虚是消渴病机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先天禀赋不足,阴虚体质者最易罹患本病。肾阴亏虚,水竭火烈,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尿多甜味。

2、饮食失节:常因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之品,导致脾胃损伤。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燥热伤脾胃,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则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则形体日渐消瘦。

3、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情志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郁久化火,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云:“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肺为水之上源,主敷布津液,若木火刑金,燥热伤肺,则津液不能敷布而口渴多饮;津液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

4、劳欲过度 《外台秘要》曰:“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指的是房劳过度,损伤肾精,可致虚火内生,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二、病机

基本病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位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消渴病日久,易发生以下病变:一是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是消渴基本病机特点,由于阴阳互根,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可致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严重者可因阴液极度耗损,虚阳浮越,而见烦躁、头痛、呕恶、呼吸深快等症,甚则出现昏迷、肢厥、脉细欲绝等阴竭阳亡危象。二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气血运行失常,阴虚内热,耗伤津液,又可导致血行不畅、血脉瘀滞。

消渴病病变影响广泛,涉及多个脏腑,未及时医治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常可并发其他多种病证。如肺喜润恶燥,肺失濡养,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可并发圆翳内障、雀目、耳聋等;燥热内结,脉络瘀阻,毒蕴成脓,可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血脉瘀滞,可致胸痹,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可发为中风等。

三、诊断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结合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即可确诊。

2、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显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四、辨证论治

消渴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医学心悟·三消》曰:“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一)上消  肺热津伤

临床表现: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加减。

(二)中消

1、胃热炽盛

临床表现: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加减。

2、气阴亏虚

临床表现: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 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三)下消

1、肾阴亏虚

临床表现: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2、阴阳两虚

临床表现: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温补肾阳等治法。

消渴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应在治疗本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对于并发疮毒痈疽者,则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化裁。在痈疽的恢复阶段,治疗上应重视托毒生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