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1作者:庞学丰工作室点击: 次
慢性肾炎以水肿、蛋白尿、血尿、高血压为其常见临床表现,后期会出现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属于难治病之一,若失治误治,迁延不愈,则会造成多脏器损伤。本病属于中医学“水肿”、“虚劳”等范畴。
一、肾的生理病理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在人的生长、疾病、老死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主水。肾内寓元阴(肾阴)元阳(肾阳),元阴是指阴精,元阳是指元气,元阴元阳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从孕育成形到发育壮大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肾主藏精,以气为用。肾气盛衰直接关系到人的生长发育,乃至衰老的全过程。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正是由于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而呈现出生、长、壮、老、已的不同生理状态。人从幼年开始,肾精逐渐充盛,到了青壮年,肾精进一步充盛,乃至达到极点,体壮实,筋骨强健,而待到老年,肾精衰退,形体也逐渐衰老,全身筋骨运动不灵活,齿摇发脱,呈现出老迈衰弱之象。另外肾主水,对体内水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起重要作用,调节体内水液的平衡,它是靠肾的气化功能完成的,而气化作用的动力就是肾阳,还要靠肾阳和肾阴的调节作用。
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肾中阴阳犹如水火一样内寄于肾,正如前人所说的“肾为水火之宅”理论。肾阴和肾阳在体内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以维持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肾阴虚和肾阳虚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在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如果这一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则形成肾的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肾阴虚到一定程度可以累及肾阳,肾阳虚到一定程度也可伤及肾阴,成为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肾阴阳两虚证。
3 病因病机
慢性肾炎的发生与脾肾肝三脏密切相关,尤其与肾关系最为密切。脾主运化,若脾运失司,不能升清,不能统摄,使清气下陷,不能运化水湿,则水湿、痰湿内生而导致水肿。肾主封藏,若肾气不足,不能藏精,精气下泄则导致蛋白尿。肝藏血,肾藏精,肝肾阴液相互资生,肝阴充足,则下藏于肾,肾阴旺盛,则上滋肝木,在病理上往往表现肝肾两脏的阴液,盛则同盛,亏则同亏,故肝肾阴虚亦常同时并见。由于本病病程长,多数呈现虚实夹杂的表现,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
4 分型论治
慢性肾炎由于病情复杂,迁延难愈,变化多端,日久容易变生它症,甚则危及生命,实乃临床难治之疾。中医认为“病久必虚”,“病久必瘀”,所以慢性肾炎日久,必然会出现“虚”、“瘀”诸症,在临床中应注意辨别。若单纯给予健脾益气,或渗利水湿,或滋养肝肾,或收涩固精,或活血化瘀,或利水消肿等法治疗,则难以取效。
慢性肾炎需在辨证的基础上,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把慢性肾炎辨证分型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型进行治疗,获得较好的疗效。
4.1 脾肾气虚型:症见神疲乏力、面色淡白,纳少,食后腹胀,气短乏力,腰痠膝软,小便清长,夜尿频数,大便稀烂,舌质淡,舌体稍胖大、有齿痕,苔薄黄或白,脉沉细。治以健脾益肾、固肾涩精。
4.2 肝肾阴虚型:症见腰痠痛,眼干,口干,手足心热,大便干,尿少色黄,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沉细。治以滋养肝肾、清热凉血。
4.3 气阴两虚型:症见乏力,腰膝痠软,手足心热,口干,纳少,或手足心热,或口干而饮水不多,大便干,或有上半身热下半身凉等,舌质偏红或胖大,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细。治以益气养阴、清热消瘀。
4.4 脾肾阳虚型:症见腰部冷痛酸重,畏寒肢冷,神疲,面色晄白或黧黑灰暗,脘腹胀闷,纳少便溏,面色不华,神倦冷,小便短少或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治以温肾健脾、活血化瘀。
在慢性肾炎的治疗中,要重视“虚”、“瘀”的变化情况,注重应用补虚及化瘀之品,且应贯穿整个病程之中,才能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