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24作者:点击: 次
胃脘痛是指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导致的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胃脘部指两侧肋骨下缘联线以上至鸠尾的梯形部位。西医学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中医常以其主要症状的不同,按胃脘痛病辨证论治。本诊疗常规所讨论的胃脘痛为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结合本专科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2年发布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上海)》及《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2014,京都)》。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
1.痰瘀阻滞,寒热错杂证:胃脘胀闷或疼痛而拒按,纳差,食入胀满,口干口苦,舌质暗红,舌苔黄腻或黄厚,脉弦。
2.湿郁脾胃证:胃脘胀闷或疼痛,纳差,食入胀满,舌质淡红,舌苔白或白腻,脉弦。
3.肝胃气滞证:胃脘胀痛,脘痛连胁,每因情志不遂而痛增,嗳气、矢气则舒,苔薄白,脉弦。
4.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泛酸嘈杂,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渴喜凉饮,舌红苔黄,脉弦数。
5.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纳少便溏,腹中冷痛,口泛清水,舌淡胖有齿印,苔白,脉沉缓无力。
6.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胃中嘈杂,饥不欲食,口干不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中成药
1.痰瘀阻滞,寒热错杂证
治法:消痞健胃,行气缓急。
方药:安胃汤加减。黄连、干姜、制半夏、薏苡仁、百合、乌药、丹参、白芍、木香、甘草。
中成药:予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如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康复新液等。
2.湿郁脾胃证
治法:化湿解郁,行气健胃。
方药:胃病二号汤加减。苍术、陈皮、制半夏、薏苡仁、茯苓、草果、田七。
胃病二号膏方(专科协定方):每次10ml,每日三次。
胃病二号丸 (专科协定方):每次10g,每日二次。
3.肝胃气滞证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陈皮、甘草。
和中解郁膏方(专科协定方):每次10ml,每日三次。
和中解郁丸 (专科协定方):每次10g,每日二次。
或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党参、茯苓、生龙骨、煅牡蛎、磁石、桂枝、黄芩、法半夏、生姜、大枣、枳壳、赤芍、淫羊藿。
4.肝胃郁热证
治法:清肝泻热,和胃止痛。
方药:化肝煎加减。丹皮、栀子、白芍、青皮、陈皮、淅贝、泽泻。
或治法:清肝泻热和胃。
方药:大柴胡汤合白虎加人参汤加减。柴胡、黄芩、白芍、法半夏、枳实、生姜、大枣、石膏、党参、山药、知母、连翘、栀子。
5.脾胃虚寒证
治法:健脾温中。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桂枝、白芍、干姜、大枣、甘草、茯苓、白术、党参、砂仁。
益气健脾膏方(专科协定方):每次10ml,每日三次。
益气健脾丸(专科协定方):每次10g,每日二次。
6.胃阴不足证
治法:滋养胃阴。
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沙参、玉竹、麦冬、生地、花粉、白芍、甘草、石斛、佛手、玫瑰花等。
(二) 中医外治
1. 贴敷疗法:
主要穴位: 神阙,中脘,足三里,可随证加减。
2.灸疗
主要穴位:足三里、中脘、神阙,可随证加减。
疗程: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
3.穴位埋线疗法:
主穴:第8-12胸椎棘突两旁反射区为主,足三里,三阴交,可随证加减。
疗程:10天1次,4-5次为一疗程。
4.针刺疗法:
主要穴位: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可随证加减。
疗程:每天1次,4-5次为1疗程。
5.中药热敷:
主要穴位:上脘、中脘、下脘
疗程:每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
(三)西医治疗
1.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2.内镜下治疗。慢性胃炎伴粘膜糜烂,或胃粘膜有固有腺体萎缩、肠化或不典型增生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在内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如胃粘膜活检病理提示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有癌变倾向的胃炎患者,在内镜下行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
3.抑制胃酸分泌治疗。
4.保护胃粘膜治疗。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症状(胃脘痛及痞满)的记录与评价。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主要症状改善百分率。
(1)痊愈:症状消失。
(2)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
(3)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
(4)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
(5)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
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
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3.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定
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膜结节等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痊愈:胃粘膜恢复正常。
(2)显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2级以上。
(3)有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1级。
(4)无效:胃粘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
4.胃粘膜组织学疗效评定
分别对病理状态下慢性炎症、活动性、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病理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痊愈:胃粘膜病理恢复正常。
(2)显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2级。
(3)有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1级。
(4)无效:胃粘膜炎症程度无改变或加重。
(二)评价方法
1.基本情况
中医优势病种名称(中西医病名)、诊疗方案应用时间、应用病例数、主要治疗方法、平均住院日(或门诊治疗时间)等。
2.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提供诊疗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的应用例数和使用率,并对这些治疗方法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如临床适应症、技术优势、可操作性、医生执行情况、患者依从性等,对未使用的诊疗方案中的治疗方法也应作简要说明。
3.疗效评价与分析
从症状、体征、理化指标改善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4.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依据本病主要症状、体征、理化指标及病情的变化情况,对中医药治疗的优劣点以及作用环节等进行分析,也可结合目前本病西医治疗现状进行分析。
四、中医治疗难点
(一)少部分患者疗效不显著。
临床实践表明,采用中医特色疗法个体化治疗方案较前提高疗效。对于部分慢性胃炎患者腹部饱胀痞满症状的治疗部分患者能得到改善,但对少部分患者仍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二)少部分患者病情易复发。
慢性胃炎的致病因素较多,其中与生活、饮食习惯及情志有较大的关系,患者在病情好转后,往往恢复原有的生活习惯,导致病情的复发,所以少部分患者病情易复发。
(三)少部分患者合并胃癌前病变。
对部分合并胃癌前病变的患者,如何阻断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控制病情发展是治疗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