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教年轻人,黄英儒总是一丝不苟。覃华芳摄
眼前这位“国家名老中医”,被人们赞为英才、奇才、鬼才。两年前,90多岁的老中医不再亲自出诊,而是闭门著书。他把自己关在家里,甚至规定周一至周六不允许家人回来,为的是抓紧时间写书,将毕生的从医经验记录下来,福泽后人。他就是广西中医界的一位传奇人物、广西中医学院教授兼pG娱乐电子游戏主任医师黄英儒。
探索中草药的秘境
1944年,黄英儒就读于广西高级医学校时有“60分大王”之称。奶奶觉得他的学习态度不正确,找机会跟他谈了谈心。奶奶问:“你将来想做个什么样的医生?”“做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啊!”黄英儒理所当然地说。“你总是考60分,那意味着100个病人中,你仅能治好60人。你知道治不好意味着什么?人命关天啊!”
奶奶这一席话如同当头棒喝,使黄英儒认识到做医生与其他行业不一样,事关病人的生命,来不得半点疏忽。从此,他开始按照100分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1956年,黄英儒受命进行广西中医学院建院的筹备工作,并为此前往华东五省四市考察学习。没想到此行开启了他对中草药研究的兴趣。
在浙江萧山,黄英儒无意中发现当地有个竹林寺,寺前排着长长的队伍,全是前来看病的妇女。好奇的黄英儒找到看病的主持,想问个究竟,但对方不予回应。黄英儒灵机一动,到藏经阁找管理员软磨硬泡,总算借到了一本《萧山竹林寺妇科秘方》手抄本。人家只让他借阅一小时,匆忙中,黄英儒注意到书中只要提到血崩,就会用一种叫“碧血草”的植物。看完手抄本后,黄英儒在寺庙里转了一圈,最终发现了种在后院的“碧血草”。后来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他成功地移植了20株“碧血草”回广西。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他发现“碧血草”的学名为扶芳藤,不仅能治疗妇科疾病,对抗衰老、养生都有一定功效。经过30年的反复实践与研究,1988年10月,该药获得中成药生产批文,并正式更名为“复方扶芳藤合剂”,至今畅销近30年,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广西是中国三大中草药产区之一。下放农村期间,黄英儒亲眼见到了很多药用植物,有时村民也会给他介绍一些他不认识的药用植物。于是,他萌发了把这些加以整理的念头。每天收工前,他会顺手采一把标本。赶上假日或歇工的时候,他会攀山过崖,到深山野林里去,一筐一筐地采摘草药。没有相机,他就以手绘的方式把草药的自然状态描画出来,连比例都精确无比,然后附上文字说明,把这味药用植物的成分、性味、作用、主治、用量、产地一一列出。3年时间里,他画了800多幅图,整理了29本画册,耗费了3200个小时。就这样,多年的付出与积累,最终成就了《广西民间药用植物图谱》这部很实用的医学工具书。
观一舌而知全身
黄英儒一生致力于中医科学化的研究,努力将很多中医诊病的方法用量化法表述出来,比如脉诊、舌诊等。打开他诊桌上那本厚厚的《舌象诊断学》手稿,你会发现,其中一字一画都非常工整、精致,可见其用心。
“文革”期间被打成右派下放恭城时,他所在的生产大队队长的儿子患上了间质性肺炎。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黄英儒得知情况,表示愿意一试,并最终把队长儿子的性命给捡了回来。一时间,他名声大噪,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都来找他看病。也就是从这时起,黄英儒开始对病人的舌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详细地画出病人的舌质、舌苔、舌色等舌象资料。从1957年~1962年,他共收集2万多例不同患者的舌象档案,为以后深入研究舌诊、写出《舌象诊断学》专著打下了基础。
“那个时候条件差,只能拿自己做实验。为了观察舌象的变化,我曾喝下20%浓度的碘酒,紧接着又喝下泻药。就是这样来对比舌象的变化,总结规律。”黄英儒说。6年的苦苦研究之后,他于1968年在国内首创了舌诊“9分区诊断法”。不仅如此,在研究中,他还徒手绘制了患者的彩色舌象图1万余张,还用照相机、舌象诊断仪等拍下近10万张患者的舌象相片进行研究与临床验证,在国内首创了舌诊的“舌色标值的客观定量的舌诊法”。
1987年6月8日,一名歹徒闯进广西大学校长办公室,先后刺伤6人。一位伤员伤势极为严重,先后两次接受腹腔手术,仍然吐血、便血不止,并数度昏厥。在紧急会诊中,黄英儒弯下身子,轻轻掰开伤者的嘴巴,仔细察看他的舌头,然后给出结论:“患者胃和十二指肠有两个创口还没有缝合。”在座专家多数不敢置信,毕竟伤员已经做了两次手术,怎么可能还有两个创口没有被发现和缝合?
黄英儒对自己的诊断非常自信,建议在患者苏醒后马上做胃镜检查。专家组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检查结果显示黄英儒的诊断准确无误!事实上,专家组对黄英儒的舌象诊断早有耳闻,此前医院收治一位山洞垮塌致昏迷的伤员,也是他根据舌象诊断为肝破裂、空肠横结肠和降结肠穿孔,形成了腹膜炎。
此外,黄英儒还最先研制出舌象诊断仪,填补了中医长期缺乏临床客观指征这一空白,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他还规范了浮沉脉的标准,建立起脉诊方法的量化标准,且易于学习和掌握,使中医脉诊技术得以广泛传承。
看病从不“看人”
1979年,黄英儒刚回广西中医学院pG娱乐电子游戏上班时,因为面孔生,病人都不爱找他看病,形成别的医生都很忙,唯他一人看报纸的局面。不到3个月,诊室里的情形发生了扭转:病人排着长队,心甘情愿地等着这位“治病神、用药巧、开方从不为钱”的医生。
一位患胃癌、肠癌的病人因疼痛不止,夜不能寐,每天要打几次杜冷丁才能稍稍缓解,还伴有便秘。家属希望面前这位老中医能开点什么灵丹妙药来帮病人对付疼痛,没想到黄英儒竟叮嘱他将一两花生油煮沸,冷却后给病人服下。这是什么方子?家属将信将疑,却也回家照办了。当病人喝下花生油之后,解下大便,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当晚就睡了个安稳觉,第二天精神明显好转了。
黄英儒说,他看病从不“看人”。在调往珠海坐诊期间,当时的珠海市市长梁广大慕名前来就诊,却发现排队的人实在太多。市长的秘书自作主张找到黄英儒,希望能通融一下,让市长先看。黄英儒当即表示,如果市长实在忙,可以先行预约,他利用休息时间给市长看病;如果非要当天看,那就只能排队了。第二天,澳门和珠海的报纸刊出了《市长看病照样排队》的文章,对黄英儒的耿直表示赞赏。后来,市长还与他成了朋友。
2007年,联合国卫生署的一位英国籍高级专员到广西游玩,向他的朋友吐露了自己的难言之隐:10多年来,他每天拉稀数次,去过20多个国家的大医院,都没有治好。这位英国专员对中医持有偏见,曾联合卫生署其他专员共同抵制中医。他的朋友找到黄英儒,让黄英儒不表明中医身份给这位专员看病。服药一个疗程后,专员的病就奇迹般地好了。他专程来找黄英儒表示感谢,黄英儒这才道出了实情:“您这种病为慢性非特异性直肠炎。西医光检查直肠,故检查不出状况。在中医看来,这就是脾肾阳虚,是由肾火不足引起的。”有了这次亲身体验,英国专员对中医有了重新认识,对黄英儒的敬佩之情尤甚。
2002年,黄英儒应越南国家药监局的邀请,在越南海防市设立中华中医门诊部。之后,还先后应邀去柬埔寨、泰国和老挝出诊,所到之处,都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威望。越南卫生部发文认可黄英儒为中国名医,柬埔寨给了他永久居民的签证。但在黄英儒心中,“出国巡诊,只是为了把中医介绍给全世界”。
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