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1-01作者:杨杰点击: 次
“下午吃了两根烤肠,拉了一晚上的肚子。”昨天,市民潘女士因吃了几根烤肠,回家后出现腹胀、拉肚子等症状。近日,记者在多家医院看到,像潘女士这样,因饮食不当引起肠胃病的市民明显增多,部分医院的门诊里甚至一天达10余人。
其实每年的情况都类似。一到夏季,患肠胃病的人就多起来,既有新发病的,也有旧疾复发的。医生指出,夏季天气热,人体消耗少,不爱吃饭,更倾向于选择喝冷饮或喝大量的水,但喝水多会冲淡胃酸,既影响肠胃的消化吸收,又使细菌繁殖易患肠胃炎。
胃病爱找作息不规律的人
吃冰冷的东西,导致几天都在拉肚子,这算是夏天患胃病的表现吗?医生指出,胃病的发病症状有早饱、恶心、厌食、腹痛、腹泻(拉肚子)、舌苔厚等,一旦发现具有其中一项或以上,应尽早到医院检查。
pG娱乐电子游戏消化内科副主任、博士后张涛介绍,夏天患胃病的人复发多,是因为他们在用药时吃东西不忌口,才会导致胃病反复发作。得了胃病,像荔枝、龙眼、西瓜、冰棍等生、冷、硬的东西就不要吃,特别要戒烟戒酒,生活作息要规律,胃病就爱找不爱吃早餐、经常加班熬夜、每次都吃得太饱的人。
胃病易找上门,但是可以预防的。张涛表示,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暴饮暴食,不吃太杂太凉和生冷硬的东西;另外,冰箱是很多细菌活跃的地方,经常会交叉污染,人体食用后一不小心就会患上肠胃炎,所以,家庭冰箱要定期清理。
夏天酸性水果不宜多吃
天气热了,不少市民都喜欢买一些酸酸甜甜的水果,既好吃又开胃。其实,吃水果也要因人而异。
pG娱乐电子游戏消化内科专家林寿宁主任医师指出,夏季有些酸性水果不宜多吃。如李子、杨梅等,所含的酸性物质不易被氧化分解,容易导致体内偏酸,特别是李子味道酸涩,多食生痰,损坏牙齿,过多食用则产生胃中嘈杂如饥甚至疼痛的感觉,体质虚弱者如老人、幼儿应少吃。
此外,酸性水果中含单宁酸,与海味同食会与蛋白质凝固,沉淀于肠道内,引起呕吐、腹痛腹泻和消化不良。而一些橙子中含大量糖分和有机酸,空腹食之则易产生胃胀、呃酸,而且果中的酸味会同胃酸一起刺激胃黏膜。因此,溃疡病或者便秘的人也应少吃酸性水果,以免加重病情。
专家提醒,饭前吃酸性水果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消化,但不宜过量,否则会影响正常的饮食。饭后马上吃水果,会对食物的消化起干扰作用,专家建议最好在饭后2—3个小时吃水果,这样对水果和食物的消化都比较好。
温热茶水是“养胃”饮料
那么,夏天饮食消暑要注意些什么呢?林寿宁指出,虽然目前天气炎热,可当人体不能耐受过度的湿热时,“热”和“湿”就威胁人体,这时要特别注意的是“祛湿”。除了祛湿,这个时节还应少吃寒凉食物。因为这时易感暑热湿邪,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常吃生冷食物可损害脾胃。
那么,吃什么样的食物祛湿较好呢?林寿宁说,绿豆汤、西瓜有降暑功效,薏米水也有去湿功能;具有清热去湿功效的土茯苓生地煲瘦肉、老黄瓜枸杞子汤都可多喝;此外,可多喝洋参须、菊花茶等有益气消暑的凉茶或中药材。日常食物中苦瓜、番茄都是不错的选择。林寿宁提醒,应避免吃喝过于苦寒的凉茶、食品以免伤了脾胃,如金银花、穿心莲、鱼腥草等凉茶就不宜多喝。
林寿宁表示,喝冷饮的习惯对一些人并不适用。“不是每个人都适宜喝冷饮,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患者,喝冷饮更要有所选择,甚至应忌冷饮。”林寿宁指出,胃溃疡、胃炎、消化不良患者喝冷饮后容易刺激消化道黏膜,影响消化功能,加重病情,因此不宜多喝冷饮。
此外,林寿宁指出,饭后也不应马上喝冷饮。“饭后人体血液大多集中于胃等消化器官,如果饭后喝冷饮,会使胃部扩张的血管收缩,减少血流,妨碍正常的消化过程”。他说,冷饮的刺激也使胃肠道蠕动加快,影响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同时,冷饮还会稀释胃液影响消化。那么,怎样的饮料才是最适宜饮用呢?“温热的茶水是较理想的饮料,介于30℃—32℃之间,跟体温接近,比较养胃。”林寿宁说。
养生微讯
【早安健康:这些食物养生滋补】
①红萝卜有助于体内废物的排出。②菌类被称为上帝食品,长寿食品。③西兰花含有抗氧化剂,减缓女人体内的自由基,延缓衰老。④黄豆对于女人来说能降低血液胆固醇,保护心脏,预防乳癌骨质疏松的情况。
【难吃食物也养生】
1.酸味食物,如山楂能刺激胃液分泌,提高消化酶的活性,促进胃蠕动。2.粗糙食物,粗粮芹菜杆白菜富含膳食纤维,能防便秘、肠癌。3.苦味食物,如柠檬皮中的柚皮甙,茶中的茶多酚,红酒中的多酚,都能预防癌症和心脏病。4.刺激性味道食物,萝卜洋葱臭味来自硫甙类物质等,可防癌。
【四个时间喝水防便秘】
①早晨起床:补充水分的最佳时间,既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又能润滑肠道,有利于排便。②上午10时:补充上午活动消耗或排便流失的水分。③下午4时:补充下午活动消耗的水分。④晚上8时:就寝前饮水的最佳时间,有利于促进夜间血液循环,避免夜间缺水。
文章链接:http://www.nnwb.com/html/2014-06/22/content_938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