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1-02作者:杨夏巍点击: 次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早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WHO/IARC) 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其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所以,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注意饮食定时定量,营养丰富,食物软烂易消化,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忌过饱,忌长期食用生冷酸辣、油炸刺激的食物,忌烟熏、腌制食物等也具有致癌作用,加上幽门螺杆菌致病的作用,就会增加癌变的几率。
据大量临床观察可以证实HP感染明显地增加了发生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危险性。大约1/6 HP感染者可能发生消化性溃疡病。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加速溃疡的愈合并大大降低溃疡的复发率。幽门螺杆菌感染已经与一些引起溃疡病的原因找到了联系。例如:胃酸增加、十二指肠胃化生、粘膜屏障性质的改变、胃窦粘膜产生炎症代谢产物等。这些患者中的发现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初步证明。实际上消化性溃疡涉及几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机制。如细菌的毒力因素(vaca和caga等),宿主的反应性(例:如易感性的遗传、十二指肠上皮的胃化生、粘膜屏障和炎症的相互作用、泌酸反应、神经调节作用)和环境因素(例如饮食、获得感染的年龄)的综合作用导致溃疡的最后结果。从现代理论来看,“no hp,no ulcer”应得到更多地强调。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因,长期以来认为与遗传、胃酸过多、胆汁返流、吸烟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已知发病率的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卫生条件以及水源供应有较密切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有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强力霉素、呋喃唑酮、有机胶态铋剂(de-nol等)等。溃疡病患者尚可适当结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加上两种抗菌素,或者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加上一种抗菌素。疗程一般为两个星期。根据全国慢性胃炎治疗指南及我科多年临床经验来说,以下情况建议根除幽门螺杆菌:①病理提示为胃粘膜糜烂、中至重度萎缩、肠化生或异型增生者②有胃癌家族史者③伴息肉、十二指肠糜烂、溃疡者④消化不良症状经正规治疗后疗效差者。由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抗菌方案的广泛应用,有可能扩大耐药性问题的产生,故需得到专科医生的指导用药才更安全、合理。我科已开展的HP感染检查方法很多,主要包括C-13/14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活性测定、免疫学检测及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
定时更换牙刷(牙科医生建议每3个月更换1支牙刷),对病人的杯洗具按时用“八四消毒液”消毒,早晚使用用漱口水。漱口水要有杀菌功效,即其配方为化学药剂,如主要成份度米酚,麝香草酚或复方替硝唑液。中草药成份漱口水无效。
会传染且传染性很强,但不必惊慌,若家中有人感染时,一定要遵医嘱杀菌且分餐,并且使用家用消毒柜每日每餐后对餐具消毒。
大多数患者由于第一步没有做到位,即未使用医用漱口液,对个人洗漱用具未杀菌,只是盲目服用“三联或四联”药物,这样的治疗只是会暂时好转,停药之后复发率高。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会完全康复,最后发展为胃炎或者萎缩性胃炎。第一步做好的患者,不超过两周即可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