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23作者:邓承志(整理)点击: 次
pG娱乐电子游戏消化内科(脾胃病科)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科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将“自强不息,团结拼搏,敢为人先”的医院精神化为实践力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共同创造了今日的成就。科室传承全国名老中医林沛湘、蓝青强、林寿宁等教授学术思想,在陈远能、黄适、张涛等现任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汇聚英才、守正创新,现已成为卫生部内镜诊疗技术及内镜清洗消毒培训基地、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脾胃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广西卫健委重点学科、广西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科室建设
为医者,谋人民群众健康之福;从医者,解人民群众疾病之苦。在学科发展壮大中,科室围绕“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的中医药防治”“难治性肠病的中医药防治”“大肠息肉(围手术期)的中医药防治”三个稳定的发展方向,以此带动整个消化学科的迅速发展,成为管理完善、多项技术全区领先的前沿学科,开展的新技术填补了广西空白,尤其是在小肠疾病领域处于国内一流、区内领先水平。
科室现由两个独立病区共计130张病床、一个内镜诊疗中心组成。除普通消化门诊外,还开设名老中医门诊、以及专病门诊(消化性溃疡、大肠息肉专病门诊),应用中西结合的手段治疗消化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尤其擅长中西医结合救治重症胰腺炎、急性重症胆管炎、消化道出血等急危重症。牵头组织消化道出血MDT团队,建立急性消化道出血规范诊治流程及绿色通道,显著提升消化科急危重症成功救治水平。科室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扬中医治疗各种肝胆疾病、急性胃肠疾病的主导优势,通过科室脾胃病中医外治室,运用中医特色疗法,如开展针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冬病夏治、中医膏方、脐灸、火龙罐及中药足浴,结合西医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
科室拥有现代化的消化内镜诊疗中心,配备电子激光内镜、电子放大内镜、高清电子胃肠镜、双气囊小肠镜、超声内镜,电子十二指肠镜、胶囊内镜、消化内镜C臂X光系统、碳14及碳13呼气试验检测仪等先进设备,年度接收进修生、培养研究生60人。年平均开展胃肠镜诊疗超20000例,其中三级手术年均3000例、四级手术年均600例包括内镜下息肉摘除,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各种原因的消化道出血镜下治疗、消化道良恶性狭窄支架植入、胆管结石取石术,慢性胰腺炎、胆胰管狭窄梗阻支架植入术、消化道异物取出术、贲门失弛缓POEM术、以及STER术等内镜下治疗。
人才与科研建设
科室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目前现有医护人员73名,其中医生24名,护士49名,其中高级职称13人,博士后1人,博士4人,硕士19人。学科带头人陈远能、张涛、黄适,分别担任广西医师协会消化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医师协会脾胃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常务委员。近年来消化内科还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势病种大肠息肉组长单位、广西中医药管理局优势病种慢性胃炎组长单位,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6项,广西自然基金8项,国家级中医标准化项目-大肠息肉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制订,广西中医药优势病种项目-慢性胃炎中医诊治指南制订。2019年获得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广西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3项。值得一说的是,在国家级中医标准化项目-大肠息肉指南制订项目中,作为组长单位,牵头全国16家医院,制定大肠息肉诊疗方案、临床路径工作,整合各方意见达成共识,制定成稿并正式发布。
近些年来,科室医护团队发表论文400余篇,SCI收录2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同时,科室开展50余项新技术,承办多次全国学术年会,现达到区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学科水平。
扎根于人文建设
科室秉承“救死扶伤救人志”和“医患相宜暖人心”的理念,坚持治病救人初心,融入文化沉淀与医技创新要素,不仅为患者解决身体病痛,还给予患者心灵慰藉,科室具有很高的患者满意度,患者纷纷送来了感谢信、锦旗等表达感激之情。同时,利用各种舆论渠道,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提高社会对脾胃病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认知度,如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如广西卫视、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等)及医院科室宣传栏、宣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医药防治脾胃病基本知识,宣传中医药特色优势。
同时,科室加强中医药对口支援,积极进行院内外义诊、坐诊、会诊、讲课等技术指导。其次,脾胃病科秉承祖国医学中医外治疗法的精髓,广泛开展了脾胃病的中医外治疗法,改良并运用了系列特色项目,如“冬病夏治”三伏贴防治胃肠病、九消散外敷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艾灸(隔物灸、雷火灸等)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等。如科室今年针对本科室常见病、尤其是优势病种开展了中药烫熨疗法,疗效显著,深受广大病患好评。
回首建院70周年,科室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医院的支持和人民的信任,未来科室将继续以“谋人民健康之福,解群众疾病之苦”为己任,围绕“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层中医药论坛”,凝心聚力、全力突破,不断在学科发展中有所突破;发挥优势、俯下身子,不断在造福百姓上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