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7作者:邓承志 韩林轩点击: 次
12月21—25日,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第十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暨2022年度“步长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我院任晓平主持研究的项目“远程非缺血性刺激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新疗法的研发及机制研究”荣获三等奖。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是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批准(国科奖字〔2004〕87号)而设立。该奖项授予在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取得优秀成果的集体和个人,分为一、二、三等奖,奖励周期为每年一次,是中西医结合领域较高级别的奖项之一。
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医药与卫生的中西医结合医学领域。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缺血预适应(IPC)和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可显著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缩小梗死面积,但因其会造成二次器官缺血,且无法预测临床缺血发作,故临床转化应用存在风险和局限。本项目全新发现远程非缺血性刺激在改善心肌I/R损伤方面表现出十分优秀的治疗效果,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
1、创新心肌保护策略:首次发现腹部皮肤切口诱发心脏保护现象,并为这一效应命名新医学术语——“远程创伤预适应”(RPCT)。2004年,首次发现在小鼠腹部做一外科切口(仅限于皮肤内)可减少I/R损伤后心肌梗死面积的85%以上,并将这种效应命名新医学术语“RPCT”,此后多国学者在犬、兔等大动物模型进行成功验证。
2、探索疗效机制,优化心脏保护方案:证实了RPCT诱导的心脏保护作用,可被非缺血性化学性刺激(中药提取物“辣椒素”)和电针刺激替代和复制。通过深入探索RPCT诱导心脏保护的分子和神经机理,发现电刺激、化学性刺激(辣椒素)亦可预防心肌I/R损伤,达到类似腹部皮肤切口的治疗效果,为RPCT的临床转化研究开辟了微创或无创治疗新途径。
3、研发产品:自主研发了全新的心肌I/R损伤电刺激带设备。该设备主要运用电刺激技术诱导心脏保护效应,其操作简单、便捷,在家中、工作单位、救护车、医院等不同场所均可使用,能及时、有效地减少心肌I/R损伤,改善疾病预后。
该项目成果授权国外发明专利1项,在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篇,其中在心血管病领域权威期刊Circulation(IF=39.918)发表6篇,总影响因子361.44,累计他引2500余次,先后培养博(硕)士生30余人,在中国、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学术会议做专题演讲,学术影响广泛,助推了行业技术跨越。该项目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技术创新、疗效提高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颁奖瞬间(右四为本项目)
证书及奖杯
大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