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pG娱乐电子游戏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网站

裹中参西,厚德精医

内镜中心

夏日防晒全攻略

发布时间:2011-01-01作者:信息宣传科点击:

分享到:

一、认识紫外线——晒伤皮肤的元凶
    紫外线是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光线,根据波长大小,又可将其分为:长波紫外线(UVA,波长320-400nm)、中波紫外线(UVB,波长290-320nm)、短波紫外线(UVC,波长180-290nm)。
    UVA在任何地区全年都存在,它不仅可以穿透玻璃,而且80%的UVA可穿透真皮上部,作用于血管及其它组织,能被真皮中的黑色素、血红蛋白、胆红素吸收。UVB可被普通玻璃所阻挡,主要由表皮吸收。UVC可被皮肤角质层吸收。其中UVC对细胞的杀伤力最强,但多被地面大气层吸收,只有在雨过天晴的短时间内才有可能极少数到达地面。因此,UVA、UVB是造成皮肤损伤的主要紫外线,在平常生活中,我们主要预防的也是UVA、UVB。在我们接收的紫外线中,UVA多,UVB少,但是UVB对人体的毒性较强。阴天、雨天没太阳时,这时紫外线就很弱了,但是如果只是一层薄的云层,UVA长波紫外线是可以穿透的,因此千万不要被阴天迷惑,认为紫外线就不存在了。
    紫外线对皮肤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光线对皮肤的毒性作用包括光毒性反应和光变态反应两类。
    光毒性反应:是一种非免疫性反应,作用可能为光感物质发生能量传递或在光能作用下与DNA结合所致。又可分为急性光毒性反应和慢性光毒性反应。
    急性光毒性反应是当一个人在经过暴晒后(如夏季在海边活动后),暴露部位出现鲜红斑、水肿,有的还会起疱脱屑。这主要由UVB引起,常在暴晒后数分钟到2-6小时开始,经数小时至数日达到最高峰。未经暴晒的皮肤不会引起反应。
    慢性光毒性反应是由于长期反复遭受暴晒日光中的UVB之后,导致皮肤出现皱褶、松弛、表面干燥、粗糙或出现萎缩,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等,甚至还会出现皮肤癌。
    光变态反应:是光能引起体内的抗原变化,进而通过变态反应导致皮肤的损伤,致敏光常为UVA,有时甚至为可见光。这种光损伤当首次接触时不会在极短时间内发病,一般需要1-2天或更久才能发生反应,如果再次光照,则其反应时间缩短。光变态反应的皮肤表现为红肿,出现风团或丘疹、水疱等,很少有色素沉着,如引起光线性皮肤病(多形性日光疹;日光性湿疹;慢性光化性皮炎)。
    此外,有些人在服用一些含有光感性物质的食物或药物后照光也可出现光损伤。引起光毒性反应的食物包括泥螺、竹虱、灰菜、小白菜、萝卜叶、菠菜、莴苣、木耳等;引起光毒性反应的药物包括磺胺药、四环素、氯喹等。因此,应避免在服用这些物质后的强烈日晒。
    2、皮肤光老化:即因紫外线所致的皮肤老化,与自然老化不同的是光老化从儿童时期就开始,逐渐发展。表现为皮肤皱纹粗,呈橘皮、皮革状,出现不规则色素斑、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等。
    3、光线加剧性皮肤病:
    (1)色素性皮肤病:如黄褐斑、雀斑等。
    (2)皮脂溢出性皮肤病:如脂溢性皮炎。
    (3)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
    4、光线致癌:紫外线可损伤细胞的DNA,激活原癌基因,使抑癌基因失活,引起皮肤癌。长期暴露于紫外线可诱发光线性角化,进一步可发展为鳞状细胞癌或者基底细胞癌。如果儿童或青少年时代过多的暴露于紫外线,则到老年发生基底细胞癌的机会便会大大增加。
    由此可见,光线对皮肤的影响包括近期作用和远期效应,而对于这些不良事件的防护则需从儿童时期做起。
    二、防晒剂的分类及各种指数意义
    (一)防晒剂的成分及分类
    防晒剂大致分为三类:化学性紫外线吸收剂、物理性紫外线屏障剂、生物性防晒剂。目前市场上出售的防晒剂主要为物理性防晒剂和化学性防晒剂,到底哪种防晒剂更好,不能一概而论,它们各有其利弊。
物理防晒剂里起防晒作用的主要是高岭土、二氧化钛、氧化锌、滑石粉等,其防晒机制是反射、散射紫外线,防护紫外线的范围较广。物理防晒剂比较温和,完全无毒性,不被皮肤吸收,不容易引起皮肤过敏。但是传统的物理防晒剂擦在脸上容易泛白,使用起来感觉厚重,肤感、手感不好。目前制作上引进了纳米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缺点。
    化学防晒剂里防晒物质常用的有:对氨基苯甲酸及其酯类、邻氨基苯甲酸类、水杨酸酯类、肉桂酸酯类、二苯酮及其衍生物、甲烷衍生物等。防晒机制为可选择性吸收紫外线光,然后再以热能或无害的可见光效应释放出来,从而起到防晒作用。其防护紫外线范围较小,需要几个不同结构的化学防晒剂组合。化学防晒剂具有一定引起过敏的危险性,可以被皮肤吸收 ,刺激反应发生的几率比较大。但使用起来比较清爽、薄透、无色,而且含有的一些成分可以防水防汗。
    对于化学防晒剂过敏者、皮肤病急性患者、高敏状态下的皮肤及儿童皮肤可选择物理防晒剂。目前也有一些防晒剂是物理、化学防晒兼备的,综合了两种防晒剂的优点。化学防晒剂或物理-化学防晒剂具有轻盈的质感优势,对化学防晒剂无敏感反应的成人皮肤均可使用。因此,不能评判到底是物理防晒剂好还是化学防晒剂好,主要应根据自己个人的皮肤情况而选择合适的防晒剂。
    (二)防晒剂的相关指数
    防晒产品上注明了很多标志,如SPF、IP、PA、PFA等,正确的认识这些标志可以帮助你从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防晒产品中选择出更适合自己的防晒剂。
    SPF
    SPF是防晒系数(Sun protection Factor)的英文缩写,表明防晒用品所能发挥的防晒效能的高低。它是根据皮肤的最低红斑剂量来确定的。是防晒用品对紫外线中的UVB的防护值。
    皮肤在日晒后发红,医学上称为“红斑症”,这是皮肤对日晒作出的最轻微的反应。最低红斑剂量,是皮肤出现红斑的最短日晒时间。使用防晒用品后,皮肤的最低红斑剂量会增长,那么该防晒用品的防晒系数SPF则为:
    SPF=最低红斑剂量(用防晒用品后)/最低红斑剂量(用防晒用品前)
    假设某人皮肤的最低红斑剂量有15分钟,那么使用SPF为4的防晒剂后,理论上可在阳光下逗留4倍时间(60分钟),皮肤才会呈现微红;若选用SPF为8的防晒剂,则可在太阳下逗留8倍时间(即120分钟),依此类推。
    SPF是目前国际上较广泛采用的表征防晒用品防晒功效的指数,国外一般采用人体皮肤试验或其它方法确定。目前我国还未建立测定SPF值的标准。
    很多人认为“SPF表示能防阳光中所有的紫外线”,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SPF只表明某个防晒产品对UVB的防护能力,并不表示对于阳光中UVA的防护。近年来研究已明确,UVA是导致真皮胶原纤维破坏,引起皮肤衰老、产生皱纹的主要原因,而只有SPF指标的产品不能防UVA,所以消费者应该尽量选择能同时防UVA和UVB的产品。
    一些“SPF值越高,防UVB的效果越好”的概念,使得厂商和消费者片面的追求高SPF产品,有些日本产品的SPF值甚至在200以上。但是,过高的SPF则意味着在该产品中大量使用了紫外线吸收剂和散射剂,而过高含量的吸收剂和散射剂,会带来皮肤刺激、过敏等不安全性和使用上的不适感,因此许多国家,如美国产品,规定防晒化妆品的SPF的最高限为30,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产品最高为15,我国尚无上限标准。
    防晒化妆品使用不当:国际上,在检测防晒化妆品的SPF值时,通常是要求每平方厘米涂抹2mg的防晒化妆品。但消费者在日常使用时,往往只能达到每平方厘米0.5mg左右,仅仅是检测时的四分之一,那么,相应的对紫外线的防护能力当然也达不到产品表明的防护数值。
    IP
    IP防晒系数:是欧洲对于UVB的防晒指数标准,计算方式为IP×2=SPF。
    PA、PFA、PPD
    是指对UVA的防御能力。对于UVA防护效果的评价,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测定方法。有些国家参照SPF值的测定方法使用“人体斑贴实验”测定PFA(Protection Factor of UVA)值,然后转换成PA分级方法来表示防晒品对UVA的防护效果。测定时使用UVA光源,分别照射皮肤直至出现黑化或色素沉着,记录并对比时间。
    对UVA的防护能力,通常以防护系数PFA表示。目前,我国卫生部对于防晒产品的SPF值有统一评审、认证的标准,但PFA指数的统一标准却是空白。欧洲的防晒产品以UVA后加+号表示产品防护UVA的能力,日系防晒产品则以PA+表示,即PA+表示轻度遮断、PA++表示中度遮断,PA+++表示高度遮断。
PFA=涂抹防晒品皮肤的MPPD值/未涂抹防晒品皮肤的MPPD值
    其中MPPD(Minimal Persistent Pigmentation Dose),即黑化或色素沉着量,指引起可见黑化或色素沉着量所需的紫外线最低剂量(J/m2)或最短照射时间。 
    与SPF的定义类似,一个PFA值为5 的防晒产品,可理解为能使皮肤的抗晒黑、也就是抵御UVA的能力提高5倍。
    但通常来讲,抗UVA的防晒系数会以PA来表示,这是一种分级式的表示方法。它将测定出的PFA值按照一定的对应关系,转换成PA。PA后面紧跟+号,+号越多,代表抵御UVA的能力越强。具体PFA与PA之间的换算为:
    PFA<2无防护UVA的效果PFA2~3,PA+。
     FA4~7,PA++。
    PFA≥8,PA+++。
    PPD防晒系数:PPD是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使用的UVA防御指数,也称为持续性性色素沉着指数,指在紫外线照射下二小时后所测出的色素稳定指数。用数字呈现,2~4等同于“+”,4~6等同于“++”,6~8等同于“+++”。许多化妆品牌或医疗性的防晒品都用这个指数来表示防晒效果。
    三、对防晒化妆品选择和使用的建议
    (一)如何选择防晒剂
    1. 想想您今天到底是去干什么?上班,郊游,亲近大海,还是去运动?在什么地方?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决定着您今天用什么类型、SPF值多高的防晒品。
    一般类型皮肤的人:SPF值8—12,PA++。 
    对光敏感的人:SPF值12—20,PA+++。 
    上班族:SPF值15以下,PA++。 
    野外游玩:SPF值30,PA+++以上。 
    如果要去游泳,最好选用防水的防晒护肤品。
    强紫外线下的活动,如海滨日光浴、游泳等,要选择含物理防晒剂高SPF的产品。
    肤色白皙者最好选用SPF超过30的防晒剂,防止斑点的产生。
    皮肤偏深者,平日可采用SPF值为15的防晒品。
    高原地区防晒,可采用SPF值在30倍以上的防晒品。
    提示:敏感性皮肤挑选防晒剂时要慎重!
    2.年轻女性选择防晒剂,应主要考虑紫外线刺激而导致的色素沉着,所以防晒产品选择应以防UVB为主。而中老年人,主要以避免皱纹产生和防止色素沉着为主,在注意防UVB的基础上,应兼顾防UVA。
    3.一般建议室内工作的职业女性、家庭妇女,应选择SPF10/PA+/PFA2~4的产品;室外工作职业、中午在室外活动者,应选择SPF20/PA++/PFA4~8的产品;经常在烈日下活动或海水浴者,应选用SPF30/PA+++/PFA>8的产品。
    4.儿童的皮肤发育还不太完整,更需要维护皮肤,免受伤害,故防晒更应从小做起。还有不少家长担心外用防晒剂是否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有研究表明每天只需接受紫外线照射15分钟,就可以完成每天所需的维生素D的合成。
    (二)如何正确使用防晒剂
    1. 提前应用:一般来说,人们涂抹防晒品后,防晒剂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起到吸收、屏障紫外线的作用,最好在出门前半小时涂防晒品。
    2. 多次补充:有的防晒剂中的成分有光敏性,暴晒一段时间后的,其防晒效果会降低,“抗水抗汗”的防晒品亦不例外,所以一天中防晒品并非涂一次就够了。对于在室内工作的人,可每隔4~5个小时重新涂抹一次;对于户外工作的人应每2~3小时就涂抹一次,这样才能维持有效的防晒效果;特别注意的是在水边作业的人应每隔1~2小时就重新涂抹一次,因为在水边不仅要接受天空中照射的紫外线,还有水面上反射的紫外线。
    3. 使用防晒品,宜在洗脸、涂擦爽肤水之后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防晒品对皮肤的刺激,而且抗晒效果更佳。
    4. 物理防晒剂的防护能力很高,而且二氧化钛和氧化锌都是安全、无毒、无刺激的,尤其适合皮肤敏感的人群使用。
    四、全面防晒
    (一)头发防晒
    由于夏天气温很高,人体新陈代谢会加快。头发作为皮肤的一部分,阳光照样可以导致头发损伤,头发变得干燥、干枯、折断,尤其染过的头发,也很容易褪掉颜色。头皮皮脂会分泌旺盛,头发的状态也将有所改变,发质也会变得很脆弱,因此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防晒护发品。
    首先要避免使用含酒精或甲醛的产品,以免头发变得更加干枯。其次,含薄荷清凉成分、温和保湿的全天然产品会是不错的选择,不过要记着看是否标有保护指数KPF。 
    Tips:KPF代表对头皮层的保护程度。KPF指数分为10级,一般可选择标有KPF指数2~3级的护发产品。
使用免洗的保湿润发露,锁住头发的水分。可直接抹在头发上,以保持秀发滋润,防止阳光蒸发过多水分。
    (二)眼睛防晒
    为眼睛防晒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它配上一副有色眼镜。有色眼镜中具有遮挡紫外线功能的,主要不在于色彩的本身,而在于镜片的材料。玻璃镜片和树脂镜片能挡住90%以上的紫外线,因此戴眼镜,防紫外线的功能在玻璃镜片上,而不在于色彩的深浅度上。
    夏日炎炎,很多人不可避免的要暴露于阳光下,为了能更好的做到防晒,需从下列多方面加以注意:
    1、避免在上午10点~下午4点外出
    2、穿棉布衣服。
    3、出门打伞、戴帽子、戴有色眼镜。
    4、对光过敏患者避免吃光敏物质。
    5、外搽防晒剂。
    (三)晒伤的处理
    如果是稍微有点红,自己在家里可以用一些冰水直接敷,这样凉快一点就可以了。
    如果去医院里,可用一些炉甘石洗剂、薄荷脑这一类清凉的涂一下就可以了。如出现全身症状,需进行对症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