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pG娱乐电子游戏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网站

裹中参西,厚德精医

风湿免疫科

强直性脊柱炎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

发布时间:2015-01-01作者:覃超点击:

分享到: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其病因不明;其临床症状常为腰背或腰骶部僵硬、疼痛,活动后缓解。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女性发病较缓慢且病情较轻。中医常按“痹病”、“骨痹”、“龟背风”、“竹节风”、“侗?rdquo;等病辨证论治。
    [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可能是基因和感染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HLA-B27(以下简称B27)被认为与本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还与某些感染有关,诸如泌尿生殖道的沙眼衣原体和肠道的志贺菌、沙门菌、耶尔森菌等。这些病原体可能促发了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造成组织损伤,引发疾病。
    二.病理:附着点病为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骶髂关节炎是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性标志,也是本病的最早病理表现。
    三.中医病因病机:㈠禀赋不足。㈡感受外邪。㈢肾督亏虚。
    [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隐袭、病程缓慢。16岁以前发病者称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45~50岁以后发病者称晚起病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表现不典型。
    一.症状
    腰背痛或腰骶痛为本病最常见症状。患者逐渐出现腰背部或腰骶部不适、疼痛或晨僵。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发僵,腰椎各方向活动受限,活动后症状可减轻。也有患者表现为臀部钝痛或骶髂部剧痛,或向周边放射痛。早期疼痛多在一侧,呈间断性,数月后可发展为双侧持续性疼痛。病变向胸、颈部脊椎发展,则可出现胸廓活动动度减小,后期甚至因脊柱变形而呈驼背、因胸肋连接融合而影响呼吸运动。此外,有少数患者以颈、胸痛、膝/髋/踝病变等为首发表现。晚期病例常伴严重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颈椎骨折常可致死。本病的全身表现轻微,少数重症患者有发热、疲倦、消瘦、贫血或其他器官受累。
    二.体征  最常见体征为骶髂关节压痛和椎旁肌肉压痛,脊柱各个方向活动受限,胸廓活动度减低,及颈椎、腰椎后突等。
    三.特殊类型的强直性脊柱炎:㈠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㈡晚起病强直性脊柱炎。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无特异性指标。活动期患者可见轻度贫血、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及免疫球蛋白升高。
    二.影像学检查:㈠X线  骶髂关节X线片显示软骨下骨缘模糊,骨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模糊,骨密度增高及关节融合。脊椎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脊体方形变、韧带钙化,晚期脊柱“竹节样”变和脊柱生理曲度改变等。㈡骶髂关节CT。㈢骶髂关节MRI。
    [诊断]
    目前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仍沿用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⑴临床标准:①腰痛、晨僵3个月以上,活动改善、休息无改善;②腰椎在前后和侧屈方向活动受限;③胸廓活动度小于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值。⑵放射学标准(骶髂关节改变分级同1966年纽约标准):双侧Ⅱ~Ⅳ级或单侧Ⅲ~Ⅳ级骶髂关节炎。符合放射学标准和1项(或1项以上)临床标准者,为肯定强直性脊柱炎;符合放射学标准而不伴临床标准者,或符合3项临床标准者,为可能强直性脊柱炎。
    [治疗]:目前尚无根治之法,治疗的目的是通过综合治疗,缓解症状、控制炎症、防止关节畸形、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一.一般治疗  劝导患者要谨慎而不间断地进行体育锻炼,平时坐、立、行保持良好姿态,睡硬板床。要注意减少或避免引起持续性疼痛的体力活动。
    二.药物治疗:㈠非甾体抗炎药(NSAID)  为治疗疼痛和晨僵的一线用药。㈡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  本类药物可以改善部分症状: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雷公藤多苷等。㈢糖皮质激素  可局部应用激素治疗。㈣沙利度胺。㈤帕米膦酸钠。㈥生物制剂。
    三.外科治疗  对晚期髋关节强直和严重畸形,影响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者,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脊柱严重畸形者,可通过手术矫形。
    四.中医治疗:本病治疗以补肾通督为基本原则。补虚以补肝肾、养血填精为主;通督脉以祛邪、活血化瘀、化湿祛痰、搜风通络为主。
    常见证候辨证论治:⒈肝肾两虚,筋骨失荣证。⒉肾虚督寒证。⒊督脉邪壅,久郁化热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药物。
    五.其他治疗:⒈中成药治疗。⒉针灸疗法。
    [预后与调护]
    平时应当注意防寒、防湿,尤其在气候突变时,应注意增减衣服;应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不宜过度劳累、汗出当风、冒雨涉水;宜清淡饮食。
 

    专家链接:

庞学丰
 

    职务:风湿免疫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专长:中西医结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肾损害、痛风及肾损害、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血管炎、风湿热、银屑病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反应性关节炎、复发性风湿症、纤维肌痛综合征、白塞氏病、结节性红斑、雷诺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成人Still's病、药物相关的风湿综合征、产后风湿病、儿童风湿病等风湿性疾病以及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等肾病。擅长脾胃病、肝胆病、肺系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免疫功能紊乱低下症、慢性疼痛症以及疑难病的辨证论治。
    社会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会长、中南六省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病协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广西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分会常务委员、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广西免疫学会理事。pG娱乐电子游戏重点培育学科---中医痹病学学科带头人。
    荣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继承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研修学员,“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获得者,pG娱乐电子游戏优秀卫生工作者/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优秀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以及广西科技厅等多项省、厅级课题的研究。作为参与者荣获广西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一等奖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励。发表论文50多篇,参与《简明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学》、《肾内科中西医结合诊疗手册》、《中医风湿病学》、《实用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等10多部教材/著作的编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