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1-01作者:Ason点击: 次
不孕症
一、病证辨识
凡生育年龄的妇女、配偶生殖功能正常,婚后夫妇同居两年以上,未避孕而不受孕,或曾生育或流产后,未避孕而又两年以上不再受孕者,称为不孕症。前者称为原发性不孕,后者称为继发性不孕。诊断要点:结婚两年以上或曾孕育后两年以上、夫妇同居,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不受孕者,可诊断为不孕症。诊断时应详细询问有关病史,如月经史、婚产史、性生活史等,并应进行妇科检查,输卵管通畅试验,卵巢功能测定,男方精液检查等,以助诊断。
中医辨证可有如下常见基本证型。
(一) 肾虚
1. 偏阳虚:婚久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月经稀发,闭经。面色晦暗,腰酸腿软,性欲淡漠,小便清长,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2. 偏阴虚:婚久不孕,月经先期,量少色红,无血块,或月经尚正常,但形体消瘦,腰腿酸软,头昏眼花,心悸失眠,性情急躁,口干,五心烦热,午后低热。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二)肝郁
多年不孕,经期先后不定,经来腹痛,行而不畅,量少色黯,有小血块,经前乳房胀痛,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舌质正常或暗,苔薄白,脉弦。
(三) 痰湿
婚后久不受孕,形体肥胖,经行延后,甚或闭经、带下量多、质粘稠,面色皖白,头晕心悸,胸闷泛恶。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四) 血瘀
婚后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紫黑,平时小腹作痛,痛时拒按。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紫点,苔白,脉细弦。
二、护理措施
(一)病室要整洁、安静、环境舒适、温湿度适宜。
(二)加强营养,因营养对垂体及性腺功能有直接影响。如有全身疾病或器质性病变造成的营养障碍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加强营养,以提高身体素质。
(三)男女双方因不受孕而过度紧张,能影响精子的产生和排卵功能,故应设法使病人解除思想顾虑,避免情绪变化,树立信心,保持愉快的心情。
(四)调节卵巢功能。不排卵者,可用促排卵药,如氯?酚胺、绒毛促性腺激素;如无排卵伴高生乳素血症,可服用溴隐亭,可降低生乳素,恢复月经以致妊娠;甲状腺功能低下者,给予甲状腺素可促进全身及内分泌系统的代谢。
(五)治疗输卵管阻塞。如输卵管阻塞,可采用输卵管通气或通夜术,或经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明确阻塞部位,以显微手术行输卵管成形术;如因盆腔粘连所致不孕,可在腹腔镜下行松解术。
(六)如有盆腔慢性炎症,碘油输卵管造影显示输卵管通而不畅者,可用超短波、离子透入等物理疗法以促进局部血循环,消除组织水肿,缓解组织粘连。同时配合抗菌素子宫穴位注射效果更佳。
(七)做妇科检查宫腔操作时,要严格无菌操作规程,避免医源性感染。
(八)体弱多病者,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戒除吸烟、酗酒的恶习。
(九)做好性知识的宣教,使其掌握性知识、学会预测排卵期,选择合适的性交日期,以增加受孕机会。
三、辩证施护
(一)肾虚
1.病室宜安静、整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2.加强营养。肾阳虚可选食滋补肾阳之品,如羊肉、紫河车、猪腰、狗肾等;肾阴虚者可选食滋补肾阴之品,如甲鱼、黄鳝等。阳虚者勿食生冷之品,阴虚者勿食辛辣之品。
3.保持心情舒畅,勿急躁、忧虑。
4.节制房事,房事过稀过频都会影响受孕。
5.掌握排卵日期,每月只有在排卵前2~3天或排卵后24小时内性交才能受孕,因此选择合适性交时间可增加受孕机会。
6.肾阳虚者,要注意保暖,经期切勿受凉,寒冷季节时两下肢保暖尤为重要。肾阴虚者,衣被要适中,不宜过暖。
7.阳虚者,中药用毓麟珠加味,汤剂宜热服。阴虚者,中药用养精种玉汤加味,汤剂宜偏凉服。
8.体针:取肾俞、气海、然谷穴,针刺用补法。头晕耳鸣加百会、太溪;腰膝酸软加腰眼、阴谷。
9.耳针:取内分泌、肾、子宫、皮质下等穴中等刺激,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10.加强卫生宣教,注意经期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二)肝郁
1.病室要求:参照肾虚。
2.除一般饮食外,平时多吃橘子、金橘饼等,忌食辛辣刺激及黄豆,白薯等易胀气之物。
3.加强情志调护,保持心情舒畅,树立乐观主义精神,耐心配合治疗。
4.可用佛手花、合欢花等煎汤代茶饮。或服用逍遥丸,每次 6g ,每日2次,以疏肝解郁。
5.中药用开郁种玉汤加减。汤剂宜温服。
6.加强对夫妻双方性知识的指导及孕育知识的教育。
(三)痰湿
1.病室要空气流通、干燥,温湿度要适宜。
2.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应适当控制饮食,可选食一些健脾燥湿之食品,如苡仁、海带、赤小豆汤、山药等。忌食肥甘厚腻、生冷刺激之品。
3.可用陈皮、制半夏、枳壳等煎汤代茶,以消除痰湿。
4.中药用启宫丸加减。汤剂宜温服。
5.加强体育锻炼,如跑步、打太极拳、做保健操,以减轻体重,增强体质。
6.带下量多者,应注意保持外阴清洁,每日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外阴,勤换内裤。
(四)血瘀
1.病室要求:参照肾虚。
2.饮食宜热饮,勿食生冷酸涩之品。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气郁结,瘀血内停。
4.中药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汤剂宜温服。
5.体针:痰瘀取中极、气冲、四满、三阴交、丰隆等穴,针灸并用。经行涩滞不畅加地机;胸胁胀满加太冲、内关;白带量多加中?;腹痛加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