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888vip优惠活动大厅平台主页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网站

裹中参西,厚德精医

儿科

母乳性黄疸

发布时间:2015-01-02作者:覃华芳点击:

分享到: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新生儿肠肝循环增加学说:1.喂养方式:生后一周内纯母乳喂养正常新生儿,出现黄疸,血胆红素超过传统的生理性黄疸标准值,称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其发病原因与能量摄入不足、喂养频率及哺乳量有关,发病机制与肠蠕动减少,肠肝循环增加有关。同时也有动物和成人研究证实饥饿或能量摄入减少可影响肝酶活力导致血胆红素增加。2.母乳成分:生后一周以上纯母乳喂养正常新生儿,出现黄疸,血胆红素超过传统的生理性黄疸标准值,称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其发病机制推测为母乳中b-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高,在肠道内通过水解结合胆红素成为未结合胆红素,使回吸收增加,导致黄疸。3.肠道菌群:婴儿正常肠道内菌群能转化结合胆红素成粪胆原,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小部分在结肠粘膜内重吸收,即胆红素肠肝循环。研究表明,人工喂养儿与母乳喂养儿肠道菌群组成差异显著,母乳喂养儿缺乏转化结合胆红素的菌群,使肠肝循环的负担增加,导致黄疸加重。  

    (2)遗传因素:近年来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发现胆红素代谢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基因突变有关,此遗传因素可以发生于母乳喂养儿,使母乳性黄疸加重或迁延时间延长。  

二、临床表现与分型:  

    主要临床表为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足月儿多见,黄疸出现在生理性黄疸发生的时间范围内,峰值可高于生理性黄疸,消退时间可晚于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吃奶好,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不影响生长发育,肝脏不大,肝功正常,无肝病及溶血的表现。  

    1、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发生在母乳喂养生后一周以内,亦称母乳喂养性黄疸或母乳喂养失败性黄疸。黄疸出现时间(生后2-3天)和高峰时间(生后4-5天)均与生理性黄疸相似,唯血胆红素峰值高于生理性黄疸,且黄疸消退时间晚于生理性黄疸。造成母乳喂养失败的原因,如母亲缺乏喂哺技术的知识、乳房肿胀、乳头皲裂等;新生儿无效吮吸,影响哺乳的尝试;或因生后24-48小时母乳量有限等因素,影响母乳喂养成功率,从而使乳汁分泌减少,新生儿处于饥饿、脱水和营养缺乏状态,使胎粪排除延迟,肠肝循环增加,造成高胆红素血症。  

    2、晚发型母乳性黄疸:临床出现时间稍晚,发生常在出生1周以后(7-14天),可紧接着生理性黄疸发生,也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又加重,TSB超过生理性范围,其峰值可在生后2-3周,持续4-6周或可延长到2-3个月。黄疸程度以轻度到中度为主,一般TSB在205.2-342umol/L(12-20mg/dl),重度可达427.5umol/L(25mg/dl)。  

    不论早发型或晚发型母乳性黄疸,一旦停母乳或改喂配方乳48-72小时后,黄疸即可明显减轻,若再开始喂哺母乳,黄疸可重新出现,但不会达到原来的程度。  

三、诊断:

    诊断标准包括:1.足月儿多见,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2.黄疸出现在生理性黄疸期,TSB>220.6umol/L(12.9mg/dl),或黄疸迁延不退,超过生理性黄疸期限仍有黄疸,TSB>34.2umol/L(2mg/dl),3.详细采集病史、查体和各种必要的辅助检查,认真将各种可能引起病理性黄疸的病因逐一排除;4.一般状况好,生长发育正常;5.停母乳1-3天后黄疸明显消退,血胆红素迅速下降30%-50%左右。  

四、治疗:

    1、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应鼓励少量多次喂哺母乳,保证足够乳量及能量的摄入。注意避免错误的喂糖水,使哺乳次数减少,不利于乳汁的分泌。如胆红素超过生理性黄疸范围,应予以干预,可继续母乳喂养,同时进行光疗。  

    2、晚发型母乳性黄疸:TSB在256.5-342umol/L(15-20mg/dl)或更高时,可采用光疗,为保证新生儿营养及减轻母亲心里负担,仍可继续喂哺母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