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01作者:覃华芳点击: 次
你知道什么是孤独症吗?
童孤独症 (childhood autism) 作为一种儿童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 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中将儿童孤独症纳入精神残疾范畴。为及时发现、规范诊断儿童孤独症, 为其治疗和康复赢得时间, 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制定了《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 并在全国征求了部分医学专家的意见, 以使医务人员掌握科学、规范的诊断方法和康复治疗原则, 并能指导相关康复机构、学校和家庭对患儿进行正确干预, 改善患儿预后, 促进患儿康复。
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 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 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 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广泛性发育障碍包括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Rett氏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非典型孤独症以及其他未特定性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目前, 国际上有将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和非典型孤独症统称为孤独谱系障碍的趋向, 其诊疗和康复原则基本相同。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日益常见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0~6岁精神残疾 (含多重) 儿童占0~6岁儿童总数的1.10‰, 约为11.1万人, 其中孤独症导致的精神残疾儿童占到36.9%, 约为4.1万人。儿童孤独症以男孩多见, 其患病率与种族、地域、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
儿童孤独症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心理发育性障碍, 是带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特定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疾病。遗传因素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病因。环境因素, 特别是在胎儿大脑发育关键期接触的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发病可能性增加。
儿童孤独症症状复杂, 但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核心症状。
儿童孤独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 他们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 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具体表现随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以与同龄儿童的交往障碍最为突出。
患儿回避目光接触, 对他人的呼唤及逗弄缺少兴趣和反应, 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 缺少社交性微笑, 不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简单动作。
患儿仍然回避目光接触, 呼之常常不理, 对主要抚养者常不产生依恋, 对陌生人缺少应有的恐惧, 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和玩耍的兴趣, 交往方式和技巧也存在问题。患儿不会通过目光和声音引起他人对其所指事物的注意, 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 不会寻求安慰, 不会对他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表示安慰和关心, 常常不会玩想象性和角色扮演性游戏。
随着年龄增长和病情的改善, 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 但仍然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他人主动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患儿愿意与人交往, 但交往方式和技巧依然存在问题。他们常常自娱自乐, 独来独往, 我行我素, 不理解也很难学会和遵循一般的社会规则。
患者仍然缺乏社会交往的兴趣和技能, 虽然部分患者渴望结交朋友, 对异性也可能产生兴趣, 但是因为对社交情景缺乏应有的理解, 对他人的兴趣、情感等缺乏适当的反应, 难以理解幽默和隐喻等, 较难建立友谊、恋爱和婚姻关系。
儿童孤独症患儿在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方面均存在障碍。其中以言语交流障碍最为突出, 通常是患儿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言语发育迟缓或缺如。患儿说话常常较晚